首页 > 一村一品 > 正文
时间回到2021年6月,我满怀着憧憬,随着中煤矿山建设集团驻村工作队,来到了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驻村帮扶生活。
一、党建引领聚人心
我们到村时,恰逢庆祝建党100周年。住下以后,整个三伏天,第一书记高汝亮同志带着我们翻山越岭,走村访户,查看南山村的山形地貌,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这里的历史掌故。千年唐槐的传说、端午茶文化的来龙去脉、抱元洞的掌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南山村集体经济排名在淮北市倒数,下圩自然村村容村貌经常被上级点名批评,这一切与全国知名的文明村的光环多么不相吻合!症结究竟在哪里?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登门拜访老党员和村里数得着的乡贤们,我们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南山村发展观念滞后了!
当务之急,要党建引领,提振精神!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从辅导村党总支委员会和各支部“三会一课”开始、手把手传授群众思想工作的“秘籍”。联络中煤矿建淮北办事处党支部、淮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村党组织开展多次党建共建。
在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在小朱庄战役烈士陵园,几十名党员共同接受教育。老杏树下话桑麻、核桃林里传党音,红色敲门暖人心......我们利用分分秒秒时间,把党的富民政策融入袅袅炊烟,温暖群众的心窝。我们和村干部一起,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上教材,和他们一起诵读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老党员们听着我们的读书声,感到无比欣慰,村党组织活力回归了.....
二、吸引人才显身手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诺大的南山村,拿得出手的好项目屈指可数。四川籍人士郭君是一位创办农文旅项目方面的专家。早在2021年初,他就只身一人来到南山村,和当时的村两委合作创办“生态南山”游玩研学采摘项目。由于地方情况不熟悉,又摆不正个人、村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手续一直办的不顺畅。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村书记多次来到现场实地考察,和郭某一起共同商讨盘活“生态南山”项目。我们多方联络,把文字材料印制几十份,用了一年时间,向有关部门“投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22年秋天,“生态南山”第一期终于正式营业了。我们参照成功案例,与郭总商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招商+农旅”运营模式,还商定一个不成文的“条款”:确保南山村村民优先进园务工,提高村民收入。2023年夏季,第二期“水魔方水世界”投入运营,两期项目为南山村增加就业人数60余个,其中包括一名残疾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集体经济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我们又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协调安徽农业大学、淮北市林业局、淮北市源田有机肥公司关注帮扶南山。形成了百亩薰衣草休闲园、百亩核桃示范园、百亩黄金蜜梨园、百亩草莓园、百亩贡玉园等富民特色产业项目。带动23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000-5000元不等。我们来到南山村之后的第一年,村集体经济就由10万余元,跃升至50.4万元,第二年上升到68.3万元。
三、文明新风染山乡
为了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去年底对“美家美院清洁家庭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进行了表彰,路过村民看到先进人物领到印有“中煤矿建”字样的全自动洗衣机,纷纷驻足观望,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年底也要得一只!”比学赶超的氛围一下子浓烈起来。村民石军家院落卫生欠佳,每次检查,都是“拖后腿户”,我们为了改变他家的面貌,连续多次到他家里打扫卫生。渐渐的,他不好意思了,开始主动打扫。当他手捧用积分换来的生活用品的时候,才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
为进一步抓实抓细积分制工作,发挥“小积分,大促进”的正向带动作用,我们经与区、街道有关部门协商,将南山村劳动美超市从村部迁到南山村汉文化博物馆,更名为“南山村乡村振兴超市”同时开辟本地农产品专柜,在积分兑换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营业的功能,村里的杂粮、核桃、葡萄等等土特产在这里非常受欢迎。
为了改变下圩自然村的脏乱差的状况,我们积极支持村两委进行沟塘治理,修建四好乡村路。2023年以来,争取到1020多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在修主干道时候,我们通过了解村民意愿,多次找到上级领导和施工方,把面包砖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目标终于实现,方便了村民出行,延长了路面使用年限。
四、困难群众放心上
南山村的五保户、残疾人,数字大到令人难以相信,监测户、患癌单亲母亲、智障儿童、厌学少年、困难群众,精神障碍人员,真不知道该从哪里帮起。
“帮一个是一个,一步步积累!”困难村民石某某,收入没有保障,见人都不敢抬头,高书记和他谈心唠家常,鼓励他不要灰心。通过多方联络,打听到街道环卫正好缺少一名工人,于是就推荐他应聘。到岗位上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感觉非常适合这份工作,高兴的合不拢嘴。有一天买了几包好烟送到我们住处。高书记不但没要他的香烟,还留他在住处吃了一顿饭,把他弄得手足无措:“这这这!......你看看,哎!”
邻居一位70多岁的王奶奶,儿媳妇和孙子都有智障,种地、养羊、家务都是儿子一人在忙活。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王奶奶自己帮不上太多的忙了,只有对墙落泪。我们自己掏钱买了三盒蚊香、一只蚊帐来到她家,安慰她,劝她放宽心,又为他的孙子找到免费就读的特殊学校,使他从此生活能够自理、又掌握一些劳动技能,融入社会。王奶奶每次望着儿子骑车送孙子上学去,心里都暖洋洋的:“都是驻村干部给找的!”
为了给智障儿童申某某办理残疾证,副队长胡世祺开车连续4次接送她去淮北市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又转道残联,一次次诊断,一次次验证,路上怕孩子耐不住颠簸,胡书记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零食,候诊的时候又从饮水机接好热水递到孩子手中。不厌其烦,跑前跑后。当残疾证送到孩子手中的时候,孩子的父亲感动的流下热泪:“这是俺孩一辈子的护身符呀!”。
三个人的驻村队伍,力量总归有限。我们通过种种渠道,撬动社会资源。一开始协调淮北市某公益组织,帮助12名困难儿童,接受每人每年1200元的帮扶。在这个基础上,又向集团如实汇报,协调集团15名党员干部,为15名困难儿童,提供一对一每年2400元帮扶。
就这样,两年多了,我们吃住在村,与村民朝夕相处,力所能及地为大伙做好事,热心村民常常嘘寒问暖,每次路过他们家门口,乡亲们都招呼的非常热情。热心的房东时常上门嘘寒问暖,有时候会送来刚长成的大南瓜,有时候会捎来一大瓶自家晒制的面酱。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每次烧了红烧肉或者鸡、鱼,都给房东大娘送去,时间长了,就像自家亲人一样。
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南山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有人为之付出心血,我们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朝着梦想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