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村一品 > 正文
“陈书记,真是太谢谢你啦!这次既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又让我少付好多银行利息”。孙埠镇合义村姚村村民江林中激动地说道。
几天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通过“党建+信用村”授信的村民可以贷款了,利率极低而且无需抵押担保。这么好的政策一下子掀开了一件压在我心中多年的“烦心事”。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2021年6月,我被组织选派到孙埠镇合义村担任第一书记,赴任伊始,我暗下决心,要迅速打开局面,帮助村民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可一切似乎并没有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走访的每个日子中,有的要申请低保,有的要建广场,还有的要钱要物……唯独在姚村走访时,养殖户江林中的困惑让我欣慰不已,他说:“我是村里的年轻人,家里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父亲年老多病,家里的开支全部依赖养殖收入,但近几年效益不好,挣不来钱,年初想贷点款添置一些养殖设备,可银行需要财产抵押且利率也较高,要是村里能帮我贷到点款,那真是太感谢了!”从江林中家出来,我长吁一口气,心情莫名的舒畅,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忽见灯塔一样,心想“走访了两个月,这次总算能立竿见影为群众办件事了”。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拨通了一个个在银行工作的好友号码,“财产抵押、利率……”,对方的答复让我瞬间窒息,驻村的信心满满被这突如其来的答复弄得支离破碎,这个看似简单的需求成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也从此成了我心中迈不过的坎,这一等就是两年多。
乡村产业发展,不同农户有不同的信贷需求,但都希望贷款时抵押少、利率低、信贷产品更丰富、信贷服务更贴心。2022年10月,宣州区推行“党建+信用”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就是契合了农户的这一需求,把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通过不断完善和持续建设,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缺资金、陈规陋习缺约束、组织建设缺抓手等问题,引领农村主体向善向上,初步形成高等级的农村信用生态环境,促进金融循环、产业循环、信用循环,实现“党建引领、信用支撑、支持发展、规范行为”的目标。合义村作为首批建设村,坚持把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作为提升组织力、推进乡风文明和治理水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压实责任,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网格优势,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群众“身边人”担任信息采集员,并结合纪检、公安、信访、司法、环保等部门信息,对农户孝老爱亲、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八大类17个定性指标进行评议,在实施信息建档、系统初评、村内公示等步骤后,率先完成对1233户村民的建档、评级工作,其中A类以上农户711户,占比58%。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建+信用村”授信贷款业务也正式拉开了序幕。经多方联系,2023年6月,中国银行宣城九州支行工作人员到我村洽谈“党建+信用村”授信贷款业务,现场为江林中等两户村民发放无抵押贷款16万元,年利率也从先前的8%降至3.6%,一件压抑多年的“烦心事”终于翻篇了。江林中正是得益于AAA级信用户身份,享受到信用贷款,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缺资金的老大难问题,更多的则是提振了发展信心,密切了干群关系。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作为党员,必须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急功近利,不蜻蜓点水,扑下身子,扎根基层才是驻村干部应有的情怀。江林中的贷款需求,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折射出的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更是广大村民敢闯敢试、自立自强的缩影。只有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烦心事”,群众才会交心,工作才会起色。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作为第一书记,无论何时,都应心怀百姓。群众的“烦心事”就是自己的“烦心事”,这不仅仅是群众的期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驻村以来,修路灯、建广场、谋项目……这样的“烦心事”干了一件又一件。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书记的“烦心事”账簿,再也没有添过新的内容。“心里没事了,工作反而失去了激情”,驻村队员心里犯着嘀咕!走访调研、集中摸排、防汛抗旱……似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知从何时起,书记的“烦心事”账簿又添了一笔——在东陵塘村民组试点扩大积分应用范围,推行“积分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