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读物 > 正文
(何海江 王浩川)初秋时节,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寿星村泰寿果蔬专业合作社“爱媛38”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打包新采摘下来的橘子,而这批橘子将在一天之内发往全国各地。“这种橘子口感好,含汁量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年年都畅销,今年的产值预计能达到200万元”泰寿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人、东溪河党委副书记冯太平自信地说道。像这样的果蔬基地,在东溪河党委还有3处,共1600余亩。
(“爱媛38”采摘现场)
成立于2017年1月的东溪河党委是巴中市首个村级联合党委,也是曾口镇近年来抓党建促脱贫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同样是曾口镇探索实践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路子的缩影。
近年来,曾口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党建作为脱贫攻坚的动力引擎,牢固树立党建工作走前头的理念,围绕脱贫攻坚中心大局,狠抓“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产业发展”三大建设,为实现脱贫奔康注入强劲动力。
精选深育强队伍,凝心聚智谋发展
基层干部队伍作为脱贫攻坚的“操盘手”,其数量、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全镇所有党支部书记年龄均在60岁以下,年龄在45岁以下的党支部书记占一半以上,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6人,全镇有40个村选配了第一书记,11个贫困村还配有驻村工作队员23名,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脱贫攻坚队伍进一步壮大”,曾口镇党委副书记冯光虎介绍到。
近年来,曾口镇党委严格按照“品行好、有威望、敢担当、肯实干”的标准,通过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等办法,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返乡人员、镇级工作人员中配强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各村(社区)还选配了专门的产业发展员,是党员的任命为支部副书记,非党员的任命为村主任助理,镇党委通过整合村群团干部报酬,量化一定运维、办公经费,给予产业发展员待遇保障。
(农民夜校课堂)
“积壳又名枳壳,为酸橙一个品种,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曾口镇的土壤、气候、水源均适合枳壳的栽植”,曾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家国在当地一堂“农民夜校”课堂上讲到。近年来,曾口镇大力开办“农民夜校”,充分发挥“农民夜校”覆盖广、易组织、传播快等特点,紧密结合基层党员干部生产生活需要,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解、实地操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创业谋划等,把“农民夜校”作为脱贫攻坚过程中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截止目前,曾口镇超过1000余人次的党员干部通过“农民夜校”参与到脱贫攻坚各类培训中来。
创新组织架构建强战斗堡垒
构建权责明晰、配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前提。近年来,为统筹全镇脱贫攻坚总体布局,在市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曾口镇党委根据45个村(社区)的不同资源禀赋,探索创建村级联合党组织,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秧田沟村全景图)
“椿树村、秧田沟村、寿星村3个村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但发展差距较大。寿星村、秧田沟村发展相对较好,而位于山上的椿树村由于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住居分散、交通落后,群众年收入一直在贫困线附近徘徊,村里连支部书记都选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探索打破3个村与村之间的行政界限,以强村带弱村的形式,以寿星、秧田沟、椿树3个村试点组建联合党组织—东溪河党委,党委下设果药种植、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4个功能型党支部……”,曾口镇党委书记王瑞林解释到。
(椿树村产业园区)
“以前这一片全是荒地,现在都种上了果树,还套种了中药材,预计还有两年就能产生效益,届时将会带动全村所有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椿树村第一书记苟伟看着产业园区自豪地介绍着。
东溪河党委运行两年以来,通过对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生产要素资源的一体整合、一体推动,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在短时间内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新建幼儿园1所、日间照料中心1处;新建微水池4口、提灌站1处;安装变电器1台,硬化村组道路4.5公里;新建中心村2个、小组团3个,巴山新居185套,集中安置农户141户560人,危旧房改造120余户;一体发展果蔬、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3000余亩。2019年,借助东溪河党委的成功实践经验,曾口镇党委接连创建了芦山、店子两个村级联合党支部,为基层党建改革创新再添成果。
实践证明,跨村联建党组织,是契合联建村党员群众的共同需求,在联村党组织的集中领导下,通过统一规划产业项目、统筹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农村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跨村联建党组织,统筹干部资源,联合党委、党支部班子成员通过兼任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领办或创办一批产业项目,全方位参与项目管理、产业推进、村级事务、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为其发挥专长、增长才干搭建实实在在的平台,实现个人干事创业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素质双提升。跨村联建党组织,统筹产业发展和村务管理,变“各自为政”村级管理模式为集中统筹“社区化”治理方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实事共办、急事共商、民事共调、难事共解”,构建以联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一核多元的农村治理体系,农村党组织引领发展和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支部建在产业上实惠送到心坎上
曾口镇作为巴州区传统农业大镇,农业发展基础和底子较好,现已发展“优质粮油、生态畜禽、道地药材、有机果蔬”四大立镇产业2.5万亩,初步实现质效并举。
(书台村食用香菌基地)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产村相融”理念,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道地巴药、食用香菌、优质果蔬”三大产业”,书台村党支部书记陈静介绍到。该村占地约60余亩的食用香菌基地便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产物,在村党支部委员、村主任李万青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依托基地成立了一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所有村民都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菌棚日常管理入股合作社,务工人员工资与菌棚利润直接挂钩,年底时,将除开集体经济分红和日常管理费用之外的剩余利润按贫困户优先分红2股外,全村村民再集体分红,贫困户可再分红1股,贫困户年分红可达到300-500元,带动当地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于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我们确定的发展模式是:村两委领办、党员能人引办、入党积极分子兴办,目前均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东溪河党委副书记、秧田沟村乡村旅游专合社党支部书记冯德兴说到。这一模式,正是曾口镇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有益探索。
同时,针对当前农村大量资产闲置不能满足脱贫摘帽富农增收需求的客观实际,曾口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盘活资源、放活资产、用活资金”为着力点,明确成员核资产,量化股权确收益,创新运营助脱贫,探索实践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