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农政策 > 正文
虽然今年已经90岁高龄,但袁隆平院士依旧醉心于水稻研究,并且一直坚持带领团队奋战研究一线,并多有成果产出。
近日,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忙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也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公斤估算,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这也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创新工程。
连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国及地区为防止本土出现粮食供应短缺问题,启动了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政策。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一轮各国评估是否有可能遭遇粮荒的粮食安全反思潮。
就我国而言,受耕地面积红线影响,粮食耕地面积大幅度扩容并不太现实。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主要聚焦在以科技提升耕地亩产量,及挖掘红线外可能无中生有的粮食耕种面积上。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发展耐盐碱水稻方案,就有望增加红线外耕种面积。
围绕袁隆平院士这一目标,近年来,全国科研人员不懈攻关,已在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种植上获得初体验。在海南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期间,袁隆平院士再度向外界发声:通过杂种优势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结合,我对实现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重大突破充满信心!他坚信杂种优势利用+耐盐碱基因,是实现耐盐碱水稻育种目标的关键。
如何将这一目标实现的底盘巩固得更牢?我国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技术发源地湖南,拟围绕耐盐碱水稻核心技术创新,打造全国性科技协同中心,助力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据悉,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建。
在当前疫情阴影之下,粮食安全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袁隆平院士团队的这一新目标对于未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无疑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