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天地 > 正文
2019年,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牵头城市,强化担当、发挥优势、系统谋划,举全市之力快速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于2019年9月28日正式启用,目前,已有86个地级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认定了3批5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首批44家产品加工企业。截至12月30日,已有134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销售点在全国多地开业。
一、高起点谋划,持续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组织领导先行,持续高位推动。在广州市“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由广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开展有关工作。2019年8月3日,市委书记张硕辅同志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多次出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系列活动并致辞,级级形成合力,强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
(二)夯实政策支持,构建体系建设。先后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广州市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管理规则》《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试行方案》等系列文件,初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运营的“四梁八柱”。
(三)建立全产业链,全方位监管。一是以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为标杆,加强生产体系建设。制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采用供港澳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中的最严格指标,编制发布蔬菜、水果、畜禽和蜂产品、水产品四大类的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指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申报指南》等文件,目前已有561家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企业上平台注册,上架产品近200个,每日在平台流通的产品达20多万公斤。二是以平台指挥中心为枢纽,构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和平台指挥中心。在平台指挥中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数据服务监管平台,实现生产、物流、结算、生产管理、质量监管、客服管理等功能的数字化管理,采用二维码技术实现对质量安全和物流贸易的溯源。目前,561家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溯源平台。三是以平台指挥中心为枢纽,形成流通体系。所有“菜篮子”农产品的交易结算均在同一信息平台完成,商品实行线上线下“一品一码”管理,生产、流通全程智能监控。推进建设14个区域性配送中心或分中心。全力推进梅州、清远、云浮配送中心建设,齐齐哈尔、赣州、潍坊、聊城、永州、怀化、韶关、肇庆、毕节、黔南、黔西南等11个配送分中心建设同步有序推进。
(四)加大宣传力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一是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及时通报建设进度。配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一系列活动,仅2019年下半年,便召开了4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媒体通气会,定期发布相关新闻通稿,及时解答媒体和公众关心问题。二是拓展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社会面宣传。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微信公众号,及时权威推送发布工作进展及政策文件。平台启动前夕,在广州市20台公交车身(两侧)、30个公交候车亭灯箱及10个港口(码头)LED显示屏上投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公益宣传广告。在主流媒体版面陆续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企业认定名单和销售点名单。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宣传推介演示精英赛,选拔来自广州农业农村系统的优秀青年宣传推介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活动业界参与度高,媒体报道踊跃,社会反响热烈,半年时间内,共有385家媒体刊(播)相关报道,715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转载,发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3516条。
二、创新举措,打造惠民惠商优质农产品服务平台
(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树立食用农产品市场供给新标杆。协同广州海关,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区市政署和全国各地市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一道,以城际合作联席会议形式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以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为标杆,以“绿色食品”为质量发展方向,出台《广州市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贷款贴息、落户奖励、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绿色食品”认证奖励、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以奖代补”以及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等各项支持政策,引导树立食用农产品市场供给新标杆,增强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创新建设与运营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按照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清远云浮梅州三个配送中心、相关城市配送分中心的思路,不断延展信息系统平台触角。通过政府树标杆、建平台、出政策、强监管,企业按照市场规则生产、经营、销售,参与市场正当竞争,由市场优胜劣汰,从而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有力推动各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基地+配送中心+市场”模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创新建立“菜篮子”生产运营体系,推动合作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指南、流通体系建设管理规则、流通企业申报指南等政策文件,按照供港澳和国家质量安全标准最严格指标开展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构建升级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加工、物流等产业链体系,将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城市与内地优质的生产基地有机联结起来,促进各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快速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带来更加安全绿色的优质农产品。
(四)搭建运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实现质量安全可视化监控。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数据服务监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权限管理及数据交换,快速构建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进出口信息、质量安全等多模块管理服务。为推广应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让供需双方熟练使用信息平台完成产品流通,组织开展多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使用培训,扩大了系统覆盖使用范围,同时也根据实际使用的意见建议,促进系统不断迭代升级。
三、强化责任担当,全方位发挥大湾区辐射带动能力
(一)助力满足湾区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要求“一个标准供市场”,即进入粤港澳“菜篮子”平台的产品,无论是用于供应港澳市场或者用于供应内地市场,均要是来源于海关备案的供港澳生产基地,符合供港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内地销售的“菜篮子”产品同时还需符合国标要求。积极顺应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内地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为湾区乃至各地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绿色的“菜篮子”产品,助推粤港澳乃至各地优质生活圈建设。
(二)助推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要求“一个平台保流通”,即所有进入市场流通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均通过一个信息平台交易结算,产品实行线上线下“一品一码”管理,实现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产销信息可查询,并要求认定的产品使用统一标识上市流通,从而将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城市消费市场与国内其他地区优质生产基地紧密联结起来,充分发挥了供港澳和国家质量安全标准最严格指标对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推动所在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对推动贫困(帮扶、少数民族,下同)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助力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认定的5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中,来自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基地有64家,已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农民4万多人。二是助力贫困地区企业转型和品牌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实行“逢出必检”“逢进必检”,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引导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促进当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快速发展。三是助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优价销售。位于梅州、清远、黔南、毕节、齐齐哈尔、永州、怀化等市(州)的配送中心(或分中心)可有效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各地发达城市消费市场与贫困地区优质生产基地紧密联结起来,助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优价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戳图片查看往期简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