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调研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来到农村农业调研网

首页 > 农村天地 > 正文

垃圾分类、垃圾热解技术……梅州这个镇探索治理人居环境新做法

时间:2020-04-22 作者: 来源:

  “感谢政府和干部,现在村道干净整洁了,村里公共设施很完善,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搬进改造的新房,生活越来越好了。”福光村贫困户罗华强说,大家也很爱护村里环境,垃圾不会随意乱丢了。

  党员做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破解“垃圾围村”改善人居环境、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如今的大埔县大东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镇干事创业热情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7.jpg

  从荒芜之地到滨河文化公园,如今泮溪村河畔,绿水波光粼粼,空气清新宜人,公园成为村民群众休憩散步的好去处。(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一张施工图干到底。随着大潮高速(大漳支线)即将开通,地处闽粤两省四县八镇交界之地的大东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该镇乘势而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一带两星兴塘市,文旅结合旺老区”为具体工作举措,形成“红绿古”相互辉映、“山水楼”一体共生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力打造粤东生态旅游名镇。

  示范带动

  垃圾分类、垃圾兑换超市建设整洁乡村

  “50个塑料袋换一支牙刷,100个塑料瓶换一瓶沐浴露……实惠!”这是近期经常出现在大埔县大东镇各村“垃圾兑换超市”的场景。工作人员会向来用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的群众耐心宣传兑换规则:小到烟头,大到冰箱等废旧电器,都可以兑换。

  8.jpg

  村民正拿着收集的生活垃圾到垃圾兑换超市换取生活用品。(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今年以来,大东镇全镇13个行政村均设置了垃圾兑换超市,用“垃圾兑换积分”的方式,生活垃圾可以兑换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洗洁精、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中来,减少垃圾乱丢乱放等问题。记者在垃圾兑换超市的兑换统计表看到,最多的村民一个月获得了700多积分。

  “这种垃圾回收模式让群众在保护环境中得到了‘真实惠’,激发了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热情,出门在外见到路上的塑料袋、矿泉水瓶,村民现在大多也会捡起送进垃圾超市。时间一长,很多村民就形成了不乱扔垃圾、勤捡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大东镇泮溪村党支部书记丘垂初说。

  除了设置垃圾兑换超市,大东镇在大埔全县先行一步,出台了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全镇13个村全面推广垃圾干湿分类。

  “目前每户家庭我们都发放了两个桶,蓝色的桶收集干垃圾、绿色的桶收集湿垃圾,目的是让村民不仅把自家的产生的垃圾入桶,还要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大东镇政府常务副镇长张增勇说,目前全镇共配备439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13个沼气池处理湿垃圾,配置发放家庭式小分类垃圾桶3494对,120升分类垃圾桶130对,逐步形成分类收集、清运、处理的完备体系。

  “自从推行垃圾分类,以前脏乱差的村道现在干净整洁许多,小溪河道也不会到处很多垃圾了。”泮溪村村民丘伯告诉记者。

  “能吃的是湿垃圾,不能吃的是干垃圾,还有这些都是有害垃圾……”丘垂初说,为引导村民正确垃圾分类,镇村还将垃圾分类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让垃圾分类更浅显易懂,更让村民接受。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发放垃圾干湿分类宣传单,悬挂宣传画,发动“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知道”活动,并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氛围。

  “在推行垃圾分类时也出现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张增勇说,每天会有垃圾分类的运输车入户收集,同时会对每户家庭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登记,遇到村民不配合、垃圾分类处理不好的情况时,村干部会主动上门手把手、帮忙做卫生清扫,清理过几次一般村民都会主动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目前,在全县率先实行垃圾分类、设置垃圾兑换超市的办法正逐渐成为大东镇全镇13个行政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大利器。

  创新举措

  垃圾热解技术破局“垃圾围村”

  生活垃圾处置,是怎样的场景?不少人第一感觉大概是污水横流、异味刺鼻。然而,在大东镇,一种全新的生活垃圾就地处理减量方法正在推广,依靠热能垃圾处理机,垃圾通过热能化解成灰,垃圾减量率可达97%。而且处理机运行后不用油、不用任何燃料,实现了垃圾就近处理,大大减少了二次污染。

  9.jpg

  在大东镇坪山村的垃圾无害化减量中心,工人将垃圾送进处理机送料口后,对垃圾进行高温分解,实现垃圾就近处理,减少了二次污染。

  记者在大东镇坪山村的垃圾无害化减量中心看到,热能垃圾处理机如“变形金刚”般体积巨大,工人将垃圾送进处理机送料口后,垃圾会输送入密封的热解炉,热解炉通过1200摄氏度高温,对垃圾进行高温分解,最终在出料口输出垃圾灰。

  “处理后的垃圾灰是处理前的3%—5%,垃圾减量率达97%,也就是说,1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过热能减量处理后只剩3吨的垃圾灰。同时,垃圾灰还能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减量效果显著。”大东镇政府整治办主任吴传钢说。

  这是大东镇推行的在家门口就地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垃圾污染、垃圾回收处理成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大难题。为了从源头上有效处理垃圾,大东镇未雨绸缪积极寻找处理垃圾的新方法、新途径,引进了由广州市晶科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内热式垃圾热解气化燃烧处理设备,经试运行后,处理垃圾能力为3吨/天,每年垃圾减量可达1000吨。

  据了解,大东镇去年在得知县垃圾填埋场将提前封场的消息,面临较大垃圾处理难题时,便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垃圾处理办法。经过帮扶单位广州金控集团牵线搭桥,该镇引进了这套设备,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原本如果县垃圾填埋场封场,镇上的生活垃圾只能运到梅城处理,路程远、成本高,同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从源头对垃圾减量处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吴传钢说,自从引进了热能处理机,现在垃圾每个村定时定点运到中心分拣,再把可处理减量的垃圾用热能处理机器进行减量,24小时无间断运作,过程也仅需用到少量电,每吨垃圾处理成本只需20元左右。垃圾处理成本比之以前大大降低。

  “目前,大东镇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吨,其中塑料瓶、金属、硬纸板等可回收垃圾约0.8吨,剩余垃圾2吨通过热能减量处理后只剩约120斤的垃圾灰,效果明显。”张增勇说,唯一的问题是由于农村垃圾成分复杂,湿度较大,会降低减量中心的处理能力。

  因此,为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自引进设备后,大东镇就谋划在全镇推行垃圾干湿分类、设置垃圾兑换超市措施,创新举措激活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扎实推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了有益探索。

  如今,“要想生活好,洁净少不了;垃圾不落地,大东更美丽”等宣传标语在该镇各村随处可见,让垃圾在家门口就地处理,实现垃圾源头减量逐步成为现实。

  共建共享

  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

  “以前这里是一片滩涂,水退时都是垃圾,鸡舍鸭舍也很常见。”泮溪村村民丘伯说。如今,走在泮溪村河畔,绿水波光粼粼,空气清新宜人,从荒芜之地到滨河文化公园,党建主题的那一片红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公园也成为村民群众休憩散步的好去处。

  “一开始着手建公园时有些村民并不是很支持,因为建公园需要拆掉群众的鸡舍。”丘垂初说,现在垃圾堆变成了休闲步道、鸡舍变成了停车场和宽敞的广场,村民都很满意。

  据了解,自去年公园建成后,河道、村道都干净整洁了,很多村民回到家乡后在公园旁边建起了新房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东镇一直竭力改善全镇人居环境,不仅破解“垃圾围村”困局,该镇还在不断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

  据悉,今年大东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制定谋划了16项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新农村建设、道路交通、休闲旅游等各方面。包括坪山、东光“四沿村”建设、大东镇农贸市场建设、塘市街口“三旧”改造、东光村秘境民宿建设、李坚真事迹陈列室、泮溪大桥建设及滨河公园游步道二期工程等。

  “变化太大了,跟3年前完全不同。”大东镇福光村福田安自然村村民理事会会长罗汇文指着家门口崭新的村道告诉记者,福光村是省定贫困村,原本崭新的村道只是泥泞小道,摩托车都过不了,现在汽车能开到家门口,很多在外的村民都搬回来了。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后,福田安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号召在外乡贤、村民筹资,决心改善家乡落后的交通面貌。“一开始提出修路,村民以为搞儿戏,参与积极性不高。”罗汇文说,后来经过理事会成员做工作,村民把修村道涉及到的自家土地置换给公家,并积极出资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2015年,福田安自然村村民开始筹资填土,形成路模,直到2018年拓宽的村道正式打通。

  “村道通车的那天村民都很开心。”罗汇文说,路通财通,看到了变化,如今很多在外发展的村民在家建了新房,沿着村道一侧,可以看到原来一排排危房、茅厕、猪栏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崭新的新房。

  借助省要把全省省定贫困村建设成为新农村示范村的政策东风,把福光村建得更整洁、更美好、更舒适,是全村村民的共同愿望。如今,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推进,大东镇全镇危房、生活垃圾、废弃物等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广场和公共设施,村民也越来越有干劲,越来越多人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

  /纵深/

  乡村振兴,看“大东模式”如何出彩?

  漫步在大埔县坪山梯田旅游景区,看着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呼吸着干净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今年受疫情影响,景区把原本已经种植的油菜花全部铲除,全部改种两季水稻,并取消了3月份举办的油菜花节活动。”该景区负责人罗志斌说,待疫情过去,不仅可以让游客观赏到坪山梯田水稻美景,梯田水稻丰收后的香米销售,对于农户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10.jpg

  大东镇坪山梯田旅游景区,村民正在稻田里忙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当前的大东镇,正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一带两星兴塘市,文旅结合旺老区”为具体工作举措,形成“红绿古”相互辉映、“山水楼”一体共生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力打造粤东生态旅游名镇。

  为打造进滩、泮溪、东光、西坑四村联动建设的新农村连片示范带,目前,进滩、泮溪村突出“党建+水景观”,进一步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建主题公园设施设备,重点对大东镇入口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再光路提升改造工程,两边增设行人道,铺设沥青,建设泮溪拦水坝,规划建设滨水游步道二期工程,打造“一带、两道、四季、多节点”的景观;东光、西坑村突出“红色、绿色、古色”相结合,新增中心花园、党建文化广场、塘市驿站等节点,对塘市老街进行改造,还原骑楼风貌,主村道实施“三化”工程,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加强对饶和埔中心县委旧址和枇杷树下南方工委电台藏匿点的保护,修建李坚真事迹陈列室。

  11.jpg

  大东镇联丰村花萼楼景区旁,村民把自家老屋建成民宿招待游客。(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同时突出坪山梯田景区和花萼楼“两星”景点打造,加强景区景点开发保护,通过打造特色民宿、驿站等,切实抓好坪山梯田景区提档升级工作,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农耕节、秋收节、文化艺术展等,促使景区“走出去”,打造美丽“山景”;充分利用花萼楼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机遇,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修缮花萼楼外围建筑,做好楼体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原有商行、传统商铺,规划打造具有特色的商业街,打造鹰嘴桃采摘体验区、原生态农家乐等,打造古色“楼景”;聚焦梅潭河库区风光,加快库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亲水栈道、石壁下码头和休闲钓鱼台,打造秀丽“水景”,形成山水楼一体共生的全域旅游格局。

  12.jpg

  大东镇省定贫困村柘林村,村民通过发展火龙果种植增收致富。(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此外,以发展产业经济为突破点,依托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加强与顺丰等物流公司合作,让大东的蜜柚、板栗、火龙果、红菇、香米等农产品走出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党建引领/

  每位党员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

  走进进滩村郭屋,原来破旧不堪的危房、茅厕已经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文体广场和公厕……此前,进滩村还属于全县“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滞后村,针对这一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进滩村党支部书记陈石溪在去年国庆期间,带领村“两委”干部走村串户,耐心劝说,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如今,进滩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中已由“追兵”变为全镇“标兵”。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东镇聚焦群众身边事,把主题教育融入为民服务中,开展“党员一人一件好事实事”活动,在全镇形成了党员干部积极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良好氛围。

  “全镇共有478名党员参与,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开展‘两美’行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助人为乐、志愿活动等。”张增勇说,镇党委政府还将党员好人好事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等进行大力宣传,有“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干起来也更有劲头。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大东镇各党支部积极鼓励党员充分发挥特长,将党员好事实事附上图片登记成册,作为党员“评星定级”主要依据。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表率,聚焦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精准扶贫等民生项目,主动为群众解决当前急需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做好事可敬,做好人光荣”的氛围在每个大东镇党员心中播下“我要为民做好事”的种子。

  此外,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外出党员、离退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较强、威望较高、热心公益的作用,设立卫生监督、乡风文明、公益事业等8个岗位,由离退休党员干部认领,共同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